2008年11月,原住民族委員會開辦「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」,讓眾多的原鄉部落,得以就近在部落內成立「部落托育班」,運用在地的閒置空間及人力,照顧部落的學齡前孩子。
然而,就在2009年初計畫起步之際,就遭遇「不合法」的爭議。當時,托育機構的主管機關內政部,以適用都會區的托育機構設置標準,對「部落托育班」進行嚴格審核,許多部落因無法符合法規標準,而紛紛中止營運托育班,導致部落自主的幼兒照顧難以為繼。
因為看見「互助照顧」的珍貴價值,不願放棄的幾個「部落托育班」,及有相同理念的學者、NGO組織工作者,共同串聯組成「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」,積極凝聚在地力量,持續和政府對話、協商,試圖讓外界理解部落照顧環境的差異和多元。終於在2013年4月,屏東的五個「部落托育班」,陸續立案轉型成為「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」,正式成為國家繼公立幼兒園、私立幼兒園、非營利幼兒園以外的「第四條路」。
教保中心立案後,我們發現從中心畢業的孩子,進到國小後接受義務教育,和部落原本的文化學習有斷層,因此,我們嘗試開展部落的課後照顧,希望讓孩子在部落的學習不中斷;
此外,我們也察覺部落中生代的家長,求學時代接受以漢人為中心的教育,成家後又忙於生計,缺乏可以讓這群中生代族人,吸收或銜接部落文化知識的空間,因此,我們於2014年開始辦理成人教育,透過邀請部落講師開課、辦理公共論壇等方式,期待能填補中生代在文化傳承上失落的裂痕,也試圖營造部落公共議題的對話空間。
我們希望,未來能持續在台灣各地的偏鄉、離島、原住民族地區(包含都市原住民聚落),推動互助照顧的理念,建立並恢復社區整體照顧的機制,進而發展出適合社區環境的多元照顧模式。